全齊全忌口清單!醫師貼出「血壓、血糖、血脂」標準對照表 「消除健檢紅字」趁現在:蔬果大集合
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相較從前精緻許多,美味度當然也是大大提升,但是料理中出現的高油、高糖、高鹽分或是額外的加工製品,都深深危害著健康!而醫師也提醒,民眾可以分別根據身體的4個健康指標,血壓、血糖、血脂和尿酸來決定如何忌口。
圖片來源:自由時報
一、血壓
血壓過低,會使身體各部分的營養、氧氣供應不足,產生眩暈、無力,甚至會造成暈厥,同時也會增加卒中風險;血壓過高會傷害各個器官組織,包括血管、心臟腎臟等,也會增加卒中風險。人的血壓不是穩定不變的。
【各年齡正常血壓參考值對照表】
【高血壓診斷的一般參考】
血壓測值受多種因素影響,如情緒激動、緊張、運動、氣溫等,單次測量不能作為診斷結果;50歲以後或者有心腦血管病史的,建議每天按時測量血壓並記錄;此對照表為一般對照表,若有其他疾病,如糖尿病、腎病等,以臨床醫生建議為準。
圖片來源:中時新聞網
【高血壓患者忌口清單】
▌味精
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,如果平時鈉的攝入量已經達到閾值,再吃味精,就會增高鈉的攝入,這樣不利於高血壓的控制
▌濃茶
紅茶中所含的茶鹼最高,可以引起大腦興奮、不安、失眠、心悸等不適,從而使血壓上升。
▌酒
飲酒可使心率增快,血管收縮,血壓升高,還可促使鈣鹽、膽固醇等沉積於血管壁,加速動脈硬化。
圖片來源:新頭殼
二、血糖
低血糖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危害,低了供能不足,高了傷害器官,輕者引起記憶力減退、反應遲鈍、癡呆、昏迷,直至危及生命。部分患者誘發腦血管意外,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。
圖片來源:聯合新聞網
同樣,血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,隨著進食、食物的消化和吸收,血糖也會有所變化,所以會有空腹血糖、餐後血糖兩個數值作為參考。
表4 血糖參考值及一般診斷標準
除血糖外,糖尿病的診斷通常還需要配合糖耐量檢測;有糖尿病史的,建議定期檢測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,最好也可以定期檢測靜脈血糖。
【糖尿病患者忌口清單】
▌火龍果
每100克火龍果肉含有7.83克的葡萄糖。所以,糖尿病患者要慎吃。
▌蔬菜
糖尿病患者體質大多較虛,不適宜吃過多寒涼食物。而市面上常見的薺菜、馬齒莧、馬蘭頭、菊花腦、蒲公英等野菜,性質基本都偏寒涼,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慎吃。
圖片來源:聯合新聞網
▌酒
飲酒會干擾體內糖、脂、蛋白質代謝;飲酒影響降糖藥分解與排泄,易引起血糖波動;而且大量飲酒損害胰腺。所以,糖尿病患者最好不飲酒或少飲酒。
▌花生、瓜子等堅果類
由於堅果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脂肪,屬於高熱量食品,如果隨意吃會導致血糖、血脂增高。
▌菜籽油
菜籽油中的芥酸含量達到31%-55%,可使心臟內積聚脂肪顆粒,引起血管壁增厚和心肌脂肪沉積,對心臟造成更多危害,特別對於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的患者更要少吃。
圖片來源:中時新聞網
三、血脂
血脂是血漿中的中性脂肪(甘油三酯和膽固醇)和類脂(磷脂、醣脂、固醇、類固醇)的總稱。低了營養不良,高了營養過剩
【血脂一般參考值】
【高血脂患者忌口清單】
▌僅膽固醇高:
忌吃或少吃含膽固醇的食物,如動物內臟、蛋黃、白肉、蚌、田螺、鮑魚、墨魚等。
適當吃:對於一些膽固醇含量並不高的食物,如瘦豬肉、牛肉、雞肉、魚等,可適量吃一些,以補充營養。
圖片來源:YouTube
▌僅甘油三酯高:
碳水化合物要嚴格控制,盡量少吃或不吃,因為碳水化合物可以在體內轉換為甘油三酯;戒酒,因為長期血液中酒精濃度高可促使甘油三酯含量上升。
偶爾吃:蛋黃、蟹黃等含膽固醇較多的動物性脂肪可適當放寬一點,偶爾吃點也可以。
▌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都高
既要限制高膽固醇食物,又要降低體重,還要戒酒。
圖片來源:自由時報
四、尿酸
尿酸是人類普林化合物的終末代謝產物,高了會引起高尿酸血症、痛風。
【尿酸的一般參考值】
【高尿酸患者忌口清單】
▌高果糖食物
痛風患者要少吃甜度比較高的水果,尤其是果糖含量較高的水果。因為血液中的果糖含量上升,會導致血尿酸和尿液中的尿酸含量迅速增加。
▌調味料
蠔油、鮑魚汁、海鮮醬、香菇醬、濃縮雞汁等食品調味料的嘌呤含量也很高。快速的血尿酸升高則會導致痛風的發作。
▌咖啡、濃茶
濃茶水、咖啡等飲料本身不會增加嘌呤的含量,但它們有興奮自主神經的作用,加重痛風,也可能會誘使痛風急性發作。
圖片來源:ETtoday健康雲
▌啤酒
都知道痛風患者不能喝啤酒,因為啤酒中有嘌呤。酒精對痛風的影響是多方面的,酒精會促進嘌呤吸收。另外,酒精可增進尿酸排泄,增加痛風或高尿酸風險。
▌種子類食物
花菜、菠菜、菌類及植物的種子、乾果等嘌呤含量亦不可小覷,仍因控制攝入量。
▌內臟和魚類
痛風性關節炎無論急性發作期還是慢性期,需要注意患者應長期控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,如動物內臟、沙丁魚、鳳尾魚、鯖魚、小蝦等。這些都是痛風病患者不能吃的食物,所以一定要小心。
圖片來源:中時新聞網
每天吃下肚的東西真的對健康影響很大,快點依照表格來檢測看看自己的四個身體數據吧!
來源:邵逸夫醫院、中國實用內科雜誌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